在金融界,不论是传统的金融业务还是新兴的去中心化金融模式,风险和机遇总是如影随形。文中提到的以太坊(ETH)在不同价位下的操作,背后涉及诸多繁复的规则、利益关系以及潜在风险。这正是我们想要深入研究的,一个既充满期待又让人担忧的DeFi领域。
MakerDAO的质押与清算
2000美元的ETH通过MakerDAO进行存款和借贷是常见做法。理论上,存入100ETH可以借出20万美元。但150%的质押率设计限制了借贷额度。当持有100ETH时,要避免被清算,就得注意借贷金额。一方面,可以提前偿还13.3万美元的Dai及相应费用。另一方面,增加ETH的质押量以减少清算风险。这显示了在MakerDAO机制中,用户需谨慎平衡借贷和质押,合理规划资产。
在操作过程中,借款人能够收集过往的大量数据,用以分析在多种ETH价格水平下清算线的变动。然而,由于许多缺乏经验的用户对此机制不够了解,他们往往最终面临资产被清算的困境,遭受了巨大的损失。
预警借贷市场动态
为了防止出现类似MakerDAO被清算的困境,使用监测工具来关注借贷市场的变化至关重要。市场状况变化无常。比如,在部分地区的DeFi市场,一旦发生特定事件,市场会在短时间内经历剧烈波动。相关人员包括普通投资者和专业的量化交易者。普通投资者通常借助这些预警工具来确保资金安全。
投资者们不仅个人会留意预警工具,连不少小型投资机构也对此给予高度关注。以一家专注于ETH DeFi项目的投资公司为例,他们依靠快速精准的市场信息来调整投资策略,以此规避借贷市场剧烈波动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。
项目方价值捕获
区块链领域有项目方价值获取的理念。项目方通过用户交易行为赚取商业利益。若追求价值获取最大化,虽能获得高额利润,却可能削弱用户购买力。若追求最小化价值获取,虽然短期内利润较少,却能留住用户,并吸引新用户。例如,一些DeFi项目起初抽取高额费用,用户认为不划算,便选择离开。而另一些项目方初期让利,逐步发展,最终获得更多用户支持。
项目方在决策时并不仅仅考虑眼前的利益。在欧美地区的一些区块链项目中,起初项目方采用的激进策略未能成功。相比之下,亚洲某些项目方采取较为温和的策略,吸引了众多用户,随后逐步实现盈利。这一现象充分展示了不同价值捕获策略所带来的不同后果。
DeFi中的资金效率
在DeFi领域,资金的使用效率至关重要。以UniswapV3为例,用户可以设定流动性范围,使资产集中在交易活跃的价格区间。这样做可以让流动性提供者(LP)获得更多交易手续费。与其他类似平台相比,这种设计具有明显优势。比如,有些去中心化交易所(DEX)因为无法高效运用资金,导致客户流失。
资金效率的高低,不仅与平台机制的设计有关,还受到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。以某个时期为例,当热门项目所在的去中心化交易所需求激增时,资金效率会显著提升;反之,当项目热度下降后,资金效率则会相应降低。
APY与无常损失
无常损失的风险与价格波动紧密相连。在具体交易过程中,人们对无常损失的预估往往只是粗略的估算。以2017年至2018年牛市转为熊市的时期为例,众多项目的无常损失远超预期。
Tokenlon的做市策略
Tokenlon运用了主动做市的竞价策略。这种策略背后依托于专业的做市商或自动做市流动池来提供报价。由于其主动特性,它与其他常规策略存在差异。在向ETH UNI注入流动性时,可能会出现收益为负的情况,这需要考虑手续费和无常损失之间的关联。
不同平台因业务导向各异,会对其做市策略作出调整。这种策略在特定交易对中的表现各异。而面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市场,其效果也会有所差异。
阅读完这篇文章,你对于参与DeFi领域的投资策略是否有了新的见解?可以留下你的看法,同时也欢迎你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