猪周期寒冬漫长
养猪行业一直受猪周期问题的困扰,这个周期一般要持续一到两年。但自2021年以来,这场行业低谷显得特别漫长。许多养猪企业在这段时间内承受了极大的压力,整个行业被阴霾笼罩,亏损现象变得十分普遍。比如傲农生物和天邦食品,因为亏损,它们被贴上了“ST”的标签;而正邦科技则因为压力过大,不得不申请破产重组。
冬季漫长,许多养猪企业的扩张愿望受到了影响。新希望原本打算在2021到2022年期间大幅增加生猪出栏量,正邦也计划在2022年突破亿头出栏量,目标是进入世界500强。但经济持续低迷,这些目标最终未能实现。
猪企成本控制
牧原在成本管理方面表现突出。到今年8月,其养殖成本降至每公斤约13.7元。国内神农集团同样将养殖成本控制在每公斤14元以下。对于养猪企业而言,在猪价波动周期内,有效控制成本至关重要。低成本有助于在猪价低迷时减少亏损,而在猪价上涨时则能增加盈利。
要降低成本,我们得多方面努力,比如在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上。以牧原公司为例,它或许能通过优化饲料配方、提高养殖效率、加强疾病防控等方法,减少每千克猪肉的养殖成本,从而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。
秦英林创业历程
高二时,秦英林在《人民日报》上阅读了我国首个养猪万元户的报道,这让他与养猪行业产生了深厚的感情。经过对养猪各环节的熟练掌握,1995年,他凭借“大学生养猪”的头衔,从南阳银行成功借到150万元,购入了1万头猪,踏上了大规模养殖的征程。
随后,牧原生猪因未使用瘦肉精而引起了广泛关注,《东方时空》节目对秦英林进行了特别采访。秦英林的创业之初,带有浓厚的时代印记和远见卓识,这为牧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。
牧原坚持还贷
2006年,农业银行进行了上市前的股权调整。那时,牧原完全有能力轻松办理相关手续,以免除2540万元的贷款负担。但秦英林选择了坚持还款。上市后,他回顾往事,深刻领悟到,正是当年坚持还款的决定,为牧原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牧原公司恪守诚信原则,因而赢得了广泛的信赖。这种信赖对企业而言极为关键,就好比是发展的稳固基石。它为牧原在筹集资金、开展合作等方面构筑了坚固的支持,同时提升了牧原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。
行业扩产调整
牛市落幕,众多养猪企业信心十足,普遍认为能够度过新的市场阶段。然而,此次市场下跌持续时间远超预期,面对实际压力,正邦、新希望等企业只得缩减产量或下调销售目标,行业扩张速度逐渐趋于理性。
新希望这样的公司,近三年来在困难环境中努力拓展,过得相当不易。如今,它们开始认识到无序扩张的不好影响,转而开始依据市场的真实情况来合理安排生产能力。这种调整对行业的长远发展非常有益,有助于避免因过度竞争而遭受的损失。
行业未来展望
猪周期的每次起伏都促进了行业的发展。虽然目前行业规模还不算很大,但牧原的出栏量已超过六千万头。这与中国每年七亿头的猪肉需求量相比,还是显得有些不足。不过,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,未来有望突破猪周期的束缚,实现猪肉价格的稳定。
行业处于低谷,疫情又加剧了冲击,这时,那些有优势的企业能够把握住发展的时机,而那些实力不足的企业和农户则可能逐渐离开市场。行业整合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,提高养殖的效率和质量,这样就能促进养猪业朝着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。
大家对猪企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有何见解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,加入我们的讨论。同时,请不要忘记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!